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 115:一个人在一个善知识、一个道场的座下能够安住,那个是最猛的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80926)点击进入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
楞伽经【五】08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五)08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如来所施设的语言,语跟义,“异”就是不同于凡夫的认知度,“异”就是异于凡夫的建立的有见,或者是异于凡夫妄想的无见,妄想的无见,不可以落入凡夫所建立的有见,也不可以,乃是异于凡夫的妄想之无,意思是:如来所建立的这些语言、文字还有义理,它是超越,是不同于凡夫执着的有见,还有凡夫妄想的无见的,万法犹如幻事,这是种种自心所妄想计着而显现、显露出来,意思就是说:万法唯心所现,万法犹如幻事,因为因缘生、因缘灭,刹那就变灭,停不住刹那生、刹那灭,相生、相住、相灭,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既然万法都是微细的刹那,那么就停不住,犹如幻化事,种种自心所妄想出来的计着而显现,意思就是:愚夫是计着有,要不然就计着无,不知道如幻的道理,譬如种种幻,“幻”就是幻化之事,凡夫或愚痴的众生作异妄想,“异妄想”就是不是幻,众生所看到的是那些么地真实,就是着一切缘起有实自性的意思。凡夫作异于妄想,异于妄想,不知道说这是幻化出来的,意思就是:凡夫不认为那是妄想,凡愚众生作异妄想,因为凡夫不了解,看到如幻的事情而起妄想,而凡夫一直认为,我所看到是那么真实,怎么会是如幻呢?所以对于幻化的事情,计以为实,计万法为有实,或者外道落于无,把这个“有、无”,然后不了解佛所说义,非有非无的道理,因此不善于语,也不善于义,而掉进去外道的邪见,这个叫做“异妄想”,实非圣贤之所为,这个不是圣人所应当做的,所应当认知的,所应当了解的,实在不是圣贤,因为都是凡夫,凡夫才做这种事啊!

整句把它贯串一下,说:复次大慧,如果有人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法,能契入不生不灭,一切法自性本来涅槃啊!本来就是无上的大般涅槃,对于三乘一乘非一非异的道理,如来藏的真心本性自性等等,这个太深了,太深的密意密语,太难了解了,那凡夫怎么样呢?凡夫都是依于言说取义,“义计着”就是取义,如缘言说、义计着,就是如依于言说,依言而取这个意理的计着,两个都把它变成有,真的有言说,真的有这个义理,就变成两个,不知道都是空无自性的道理,就是有其自性,言语有其自性,义理有其自性,就堕入了建立的有见,不了万法空无自性,还有一种情形,依诽谤见,“诽谤见”就是没有办法因语而辨义,就是语跟义互相成无,不存在,“无”就是断见,以及诽谤见,“诽谤见”就是妄见,就是断见,如来所施设的语言还有义理,其实是依于凡夫建立的有,还有凡夫一种妄想的无,佛了一切万法犹如幻事,这种种的幻事,其实是自心妄想所显现,因计着而显现的,意思就是:你有主观的意识,才变成有客观的环境存在,如果客观的环境是空性,那么主观的意识也是空性,那么就是,一心就是真如,可是愚夫凡夫不是这样子,计着自心所幻的种种妄想计着,而现愚夫计着,不是“有”,就是计着“无”,譬如种种幻化之事,而愚痴的凡夫啊!众生作种种异妄想,“异妄想”就是我这个不是妄想,是真的,我看到一切境界统统认为是真的,叫做“异妄想”,而不了解那是如幻的道理,计以为实,他不承认那是一种妄想,叫做“异妄想”,计万法实有,这实非圣贤之所为也。

【注释】“不生不灭、自性涅槃、三乘一乘、心自性等”:一切法不生不灭、一切法自性本来涅槃、三乘与一乘之密旨、如来藏真心自性之密意等甚深法义。此四者为如来所说之甚深理。“如缘言说、义计著”:于如是深旨,如但缘于言说,依言取义,妄想计著。“堕建立及诽谤见”:即(也就是)堕于建立之有见、及诽谤之无见。以若计语与义为不异,则妄见语与义俱成实法,即堕有见,故说“建立”。若(如果)计着语与义为不一者,则语与义互相成无,则堕入断见,所以说“诽谤”。“异建立、异妄想”:以如来所施设之言与义,乃异于愚夫之建立(的)“有”,亦(也)异于其妄想分别之(的)“无”。如来所建立的法,其实是离有、无的。“如幻种种妄想现”:如幻事,乃依种种自心妄想计著而现,愚夫于法计著有无,亦复如是。“譬如种种幻,凡愚众生作异妄想”:譬如种种幻化之事,凡愚众生作异于幻事之妄想,谓不幻,计以为实有实无。此言不善语义,而成邪见。

【义贯】“复次大慧,”若有人于佛所说之一切法“不生不灭”、一切法“自性涅槃、三乘”与“一乘”之密旨、如来藏真“心自性”之密义“等”甚深理,“如”但“缘”于“言说”、依言取“义”,妄想“计著”,则“堕”于“建立”之有,“及诽谤”之无“见”;以如来所施设之言与义,乃“异”于愚夫之“建立”有,亦“异”于其“妄想”计著之无。犹“如幻”事,“幻事”什么意思?“如幻”什么意思?不可说有,也不可说无,叫做“如幻”,乃依“种种妄想”计著而“现。譬如种种幻”事,“凡愚众生作异”于幻事之“妄想”,计以为实有、实无,“非圣贤”之所为“也”。所以圣人的心灵世界,是完全不同于凡夫的,不能用凡夫的心,来测圣人的心量,以凡夫心度君子之量,度圣人的量,那是永远推测不到的。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彼言说妄想,建立于诸法;以彼建立故,死堕泥犂中。阴中无有我,阴非即是我,不如彼妄想,亦复非无我。一切悉有性,如凡愚妄想;若如彼所见,一切应见谛。一切法无性,净秽悉无有;不实如彼见,亦非无所有。】

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彼言说妄想,那个言说所产生的妄想,虚妄地建立有无诸法,这个“建立”就是妄建立,因为它认为言说跟妄想是实体性的东西,所以不是着有就是着无,妄建立,虚妄地建立有无诸法,于诸法,就建立于诸法,就是妄建立有无诸法,以彼建立了有无诸法,所以变成邪见,邪见当然就是邪行,邪修行了,以彼建立了邪见而起修行,当然就很糟糕了,邪见误人修行,坏乱正法,这个不得了,死堕泥犂当中,死了就会堕入地狱。

阴中无有我,这五阴当中,实在是没有一个我,这是破除外道认为五阴当中有一个我,五阴并非即是我,外道说:五阴就是我,这个都是破外道的人执(我执),不如彼妄想,这个法界性,不是他所想像的,真如实际不论是有无,或者是人无我,统统不对,不如彼凡夫愚痴所妄想的,不能分别有无,或者是阴中有我、阴中无我,都不对,五阴中实无我,也不对,那是一个着,五阴中实在没有一个我,五阴中有我也不对,所以五阴中空无自性,实在是没有一个我,但着一个“没有我”又不对,万法无可言说,那五阴中并非就是我,欸!非即是我,所以五阴非即是我,这个是破外道的人执,万法不是彼凡愚所妄想的,分别于我于内外中,跑来跑去,一下有我,一下子在五阴中,一下子离五阴,亦复非无我,也不能说没有(非无)一个真我,这个“我”的上面加一个“真”更清楚,也不能说没有一个真正的我,佛陀讲的就是涅槃妙心,也非离,非无一个离一切相的真我,叫做非无我,亦复非无我,也不能说离一切相有一个存在的真我,所以佛陀所讲的法,其实都在破执着,破执着。

说:一切悉有性,如凡愚妄想,如果一切法都有其自性,有性,就落于有见,就像凡愚妄想,若如彼所见,如果法界性就像众生所实际上见到的话,实在能够让他用眼睛看到的话,那么一切凡夫应见到真谛,一切应见谛,用凡夫的眼睛就可以看到法性,那么这实在地见到的话,那么就像凡夫见到了真谛,证得无上果,事实不然,说:若如彼所见,意思就是:就像凡夫实彼所见,那么一切凡夫应见到真谛,证得无上果,事实不然。

接下来是讲外道,这外道一切法无性,就是空无自性,无所有,而把它误认为是断灭,说:外道一切法无性,就是着于断见的意思,所以文字都一样,心境完全不一样,外道的无性是断灭见,无所有,没有任何的东西,就是断见,净法、秽法悉空无所有的断灭见,意思就是:也没有清净的佛性,也无所谓的染污,这些完全断灭,那么所以一切法如幻不实,犹如彼邪见的一种唯心妄现,意思就是:虽然一切法如幻不实,但是就像彼邪见,就在当时,其实就是唯心的妄现,因为众生、外道不了解万法唯心现量境界,所以就着于自己的知见,又落入有无的邪见,然也非一无所有,但是也不能说一无所有,一无所有就变成断灭见了,以一切法都是唯心现量,离于有无,存在一个真心现量的境界,为什么说一无所有呢?然也不是一无所有,因为一切法都是唯心现量,离于有无,存在一颗真心的现量。整段把它贯串一下,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,说:彼言说妄想,而妄建立了有无诸法,以彼建立了有无诸法,而起邪见,因此起邪行,误导了无量无边的众生,由于邪见误人修行,坏乱了正法,死堕地狱当中的泥犂当中。

接下来,佛破外道,五阴当中实在没有一个我,五阴当中也并非五阴就是我,“非即是我”就是五阴非即是我,这是破外道的人执,一切法不是像外道凡夫所妄想的,分别有一个我,一下跑内、一个跑外,亦复非无我,但是呢?也不能说没有一个离一切相的真我,确实存在有一个如来藏性、藏心的真我,如果一切法落入有见的有性,就像凡愚的妄想,那么法性就像凡夫所见到的,实所,实际所见到的,那么一切凡夫应证得真谛,证得无上果,但是事实不然,外道说一切法断灭无性,无论是净法、秽法都空无所有,这样断灭见,不存在有真如本性,那就是断灭的外道,说:一切法不实如幻,就像他们邪见所看到的,其实都是唯心的妄现,所以外道不能证得圣果,但是呢?也不能说一无所有,如幻也不能说一无所有,因为一切法都是唯心,都是真心的现量境界,真心和唯心都离于有无,离于有无见。

【注释】“建立于诸法”:此处“建立”即(就是)摄诽谤。谓于清净平等之诸法当中,妄建立有与(跟)无之(的)邪见,误导了众生。“死堕泥犂中”:“泥犂(犁)”,即(就是)地狱。以误导众生入于邪见,修诸邪行,不得度脱,且坏乱正法,其罪甚重,故死后感受生于地狱之重果报。在这里还提出一个警惕,如果对佛法不了解,千万不要开口乱道,如果对佛法不了解,你乱讲给你的四周围的人听,那么,误导变成恶知见、邪见,越走越偏,这问题就出在于,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的,这问题就出在那里,所以法没有见到究竟圆满处的地方,就会起我执、我见、邪见,那么明眼人当然就知道了,但是凡夫辨别不了,因此这一句话,来警惕我们出家人,说法的时候要小心,没有把握你乾脆叫他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乾脆这样子。“阴中无有我,阴非即是我”:五阴中实无有我,五阴中并非即(就)是我。此为破外道之人执,乃针对外道邪计之:“阴中有我”、“我中有阴”、“即阴是我”、“离阴是我”,这是执我为常之邪见。

“亦复非无我”:亦复非无真我;然此真我无相,无有方圆大小、无青黄赤白、亦无内外方所,不可于阴中求,离阴亦不可得。此为破邪执毕竟无我之断见。所以佛法就是很难讲,讲有不对,讲无不对,那是什么?那什么都不是,无内外、无方所,也没有顔色、无青黄赤白,那是什么?那不是什么,那不是什么,那到底是什么?什么都是,怎么这样子?所以要不体悟究竟义的话,就会翻来覆去,想要去知道那个,想要知道就有能所,佛法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,所以需要根熟的众生,慢慢、慢慢去熏习,修学佛道需要一点时间。“一切悉有性,如凡愚妄想”:此谓若一切法悉有实自性,如彼凡愚之人所妄想计著者。开始的四句偈为破人执;最后的八句偈为破法执;从这两句以下的四句,先破常见之法执;最后四句再破断见之法执。“若如彼所见,一切应见谛”:若法性真的如彼所见,为有实体可得,则一切凡愚之人皆应已见真谛,事实不然,凡夫没办法证得无上的果报道果,也没办法得大解脱。所以而实不然。凡夫确实做不到。“一切法无性,净秽悉无有”:反之,凡愚之人见一切法皆空,无有一物,此为断见,至于净、秽一切等法,亦计空无所有,而堕断灭见。“不实如彼见,亦非无所有”:虽然一切法本不实,正如彼凡愚邪见之虚妄不实一样,然亦(也)非一无所有,以法本离于有无故。

【义贯】“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彼”凡愚之人依种种“言说”而起种种“妄想”计著,“建立”有无之邪见“于诸法;以彼建立”恶见,谤正因缘法,坏正知正见“故,死”后则“堕”于“泥犂”(地狱)之“中”。五“阴中”实“无有我”,五“阴”并“非即是我”,一切诸法并“不如彼”凡愚所“妄想”分别之有我于其内、外、中间,“亦复非无”离一切相之真“我”。若“一切”法“悉有”实自“性,如”彼“凡愚”之人所“妄想”计著者,“若”法性果真“如彼所见”之有实体可得,则“一切”凡愚皆“应”已“见”真“谛”,证无上解脱,以一切凡愚皆妄见法有自性故。(而一切凡愚俱未证解脱,故知法实无自性)。反之,亦(也)有凡愚之人见“一切法”悉空“无”有“性”,而落于断见,至于“净、秽”等一切亦“悉”计空“无”所“有”,堕于断灭恶见;虽然一切法皆如幻“不实”,唯心所现,犹“如彼”邪“见”之唯心妄现,然“亦非”一“无所有”,以一切法皆是唯心现量境界,离于有无故。所以我们所有的法,统统想要得到什么?得到这一颗真心,修学佛道统统想要怎么样?了悟这一颗真心,讲来讲去,破除一切执着,唯存在一个圆成实自心。

799页【复次大慧,智识相今当说。若善分别智识相者,汝及诸菩萨,则能通达智识之相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】

解释一下,说:复次大慧,什么是不生不灭的智相?又什么是生生灭灭的识相?“识”就是生生灭灭,说:复次大慧,不生灭的智相与生灭的识相,今当分别,诸位!这个就是修行的关键,所以我们上过《楞严经》,再继续来听《楞伽经》,就是有这个好处,我们上过了《楞严经》,知道要舍识用根,舍生灭的意识心,用根性来修行,复次大慧,什么是不生不灭的智慧之相?又什么是着于生灭的意识心的识相?今当说。“智相”当然就是真心,“识相”当然就是妄心,今当说,若善分别真心的智相,也善于分别妄心的识相者,那么很清楚,真妄心抉择出来,能舍识用根,舍识用智,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,疾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。

【注释】“智识相”:即(也就是)智相与识相。辨诸法之真与妄,明语与义之是非正邪,以及一切修证境界,其最终即在于智与识之抉择,故(所以)如来在此特不问自说,欲令菩萨离心意识,而契无上觉智。【义贯】“复次大慧,智”相与“识相”,我“今当”为汝“说。若”能“善分别智”相与“识相者,汝及诸菩萨,则能”究竟“通达智”与“识之相”,而“疾”速证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。这句话重点在强调什么?用真心修行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,用妄心妄识修行,百千万劫没有办法成就无上大菩提,完全没办法。修行下手处就是要对,就是要用真心修行,真心就是令心无所增减是名真心,拥有的东西不要太执着,失去的东西也不必去太挂碍,因为法法本空,心性本来就没有任何的增减,所以令心无所增减,是名真修行人。也就是用真心在修行,你现在拥有什么,日子过得去就随缘,妄想不要太多。

【大慧,彼智有三种,谓世间、出世间、出世间上上。云何世间智?谓一切外道凡夫,计著有无;云何出世间智?谓一切声闻缘觉,堕自共相,希望计著;云何出世间上上智?谓诸佛菩萨,观无所有法,见不生不灭,离有无品,如来地,人法无我,缘自得生。】

大慧,彼智有三种,方便说:谓世间智、出世间智、出世间上上智。什么叫做“世间人智”?其实这是方便说,所谓“世间智”,其实就是无智,世间人自己认为有智慧,可是其实是没智慧。“谓一切外道凡夫,计著有无”,那什么叫做“出世间智”呢?“谓一切声闻缘觉,堕自共相”,什么叫“堕自共相”?把五阴身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的自相,认为是实有法,把五阴身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集合一个色身,那么这个时候称为“共相”。那么包括十八界、十二入、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怎么样?都认为有实法,有实体性,有实法可断,有涅槃可证,所以叫做堕入五阴的自共相,而认为有实法可断,有烦恼可除,有涅槃可证,希望计著。意思就是什么叫“希望”?希望出离生死,希望证得涅槃,二乘人希望出离生死,希望证得涅槃,这也是一种执着,不晓得诸法如幻。意思是不晓得诸法如幻,他误认为一切法为实有生死,实有涅槃,不了唯心。

云何出世间上上智呢?谓诸佛以及大菩萨,观一切法,“观无所有法”就是观一切法空去自性,无所有法。“无所有法”就是无有少法,然后呢?见不生不灭,“见”底下补一个“本”,见“本”不生不灭的真心,原来本来就不生,本来就不灭,这是佛发现的,这不是创造出来的。原来我们每一个人本质都是佛,每一个人的本质,都有不生不灭的真如,真心的自性。而离有无品,离外道两种妄见,“有无品”有见、无见都是二种妄见,离于外道的有无品,凡夫等等、二乘人等等,入如来地,证得人、法二无我,怎么样?得自觉圣智,缘自得生,“缘自得生”是统统来自于自觉圣智,由此流露出来。缘自得生,自得法而生。“缘自得法”意思就是不在外,因为断障证真,都从自己的觉性境界流露出来,所以六祖讲的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!万法都是真如自性所显现出来的,所以只有圣人的悟入究竟,才能彻底改变他心中的世界。

什么是圣人?圣人就是改变他心中的世界。而什么是凡夫呢?把万法世界认为有可执着、有可依靠,改变不了他。而佛不一样,说:若能转物,即同如来。就是这个意思。从另外一个角度契入来讲的话,所有的天地万物,其实都是真如自性所显露出来的。“山色无非清净身,溪声尽是广长舌”,道在屎尿当中,当我们契入这个世界,它是多么地美的世界,一切真,一切如,一切净,一切无相,一切离执,你可以知道佛的那种世界,心灵世界是美到极点,他用那个真心本性,看一切世界都是那么美,所以说: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。用真如的自性见这个世界,没有一处不美,没有一处不圆满,没有一个时间不解脱,没有一个时空不得大自在,那是一个多么美的世界,就是改变了心,不必改变外面的境界。改变了这一颗心,彻底地了悟妄性不可得,真心就显现。

【注释】“云何世间智?谓一切外道凡夫,计著有无”:诸修行人,即使是出家,这一段很重要,若不禀佛所教者,亦皆名为外道,也就是佛门中当中的外道,其所修证的最高境界,虽能到达到外道的非想非非想处,也还是在有、无的妄计之中,以妄计有无,不出三界生死,故(所以)为世间智。上焉者犹如是,更何况下焉者的毛道凡夫?什么叫做“毛道凡夫”呢?自己没有根,也就是像毛一样,随风飘荡,因此,所有的众生都在摸索当中,人家讲:哇!那个哪里、哪里、哪里,哪个上师很有修行……哇!就跑去了,哪里哪里……哪一个……喔,听说闭关几天几夜……喔,就跑去了,就用崇拜的心去,他说:哎呀!这个人修般舟三昧,修几次……那个心崇拜得不得了,一下子持咒,我们真言宗最殊胜。一下子参禅,我们禅宗最殊胜。一下子……嗯!这个很难了生死。我来好好地念念佛,碰到这个还好咧,要碰到那个恶知见、邪见的,搞得稀奇古怪、光怪陆离的,哎呀,一念的时候,什么水开了,什么下舍利子了,看一念佛的时候,地翻滚啦!树叶扫过去,黄花变绿叶,绿叶统统变黄花,讲些不着边际、不合理的,让你摸不清头绪,胡搞瞎搞的那一种的,他就是敢这么做,而我不敢,我怕因果,老老实实地来,我们怕因果,我们不能乱来,是不是?

所以现在的众生很容易骗的,哪一个自己讲自己证得几果的阿罗汉,哇!那自己讲的,那明天信徒就一大堆,拿着供养现金、水果……然后再后天,人家讲他是证得三地、四地菩萨!喔,一群人又围绕他身旁,他讲的统统对,其他的统统叫做不对,欸!所以啊,他所亲近的人,那个叫做圣人,就是佛,佛喔!他们称自己的师父统统是佛,现在就是胡乱称呼啦,他所亲近的人,所有全世界最好的名词没办法形容他的伟大。你们不要称我大和尚,我很惭愧,我们称为“法师”都很惭愧了,不要再给我加一个“大”字,多一个字“大”法师,我很惭愧,惭愧!也不要称我“长老”,“长老”就越长越老,这样子不好。我看到彰化斋僧大会时,把我打上“长老”,我吓一跳,我就马上去照镜子,看起来并没有很老啊!这样把我用“长老”的名词,这样老了差不多二十岁,这是开开玩笑啦。说这个“毛道凡夫”,你就很难去救度他,所以师父常常讲说,你一个人,在一个善知识、一个道场的座下,能够安住,那个是最猛的,最猛的,你没有那个时间啦,没有那个时间,但是跟着师父的法,生命要很长,真的啦,师父如理如法,如律如佛所说,经典上一句一句这样解释,2006我们开始讲《楞严经》,到现在2013啊,七年啊!我都没怎么去游玩,这样地坚持住,这样子七年啊!所以跟着师父的,寿命要有一点点长啊,为什么?你如果说突然去打一个禅七,你就得到什么讯息,这不太可能的,是不是?人我执很重。

譬如说,冰箱里面拿了那个粽子出来,拿了那个粽子出来的时候,你肚子饿的时候,还没有退冰,你就马上放到这个怎么样?电锅里面炊……“炊”就是蒸,“蒸”就是炊啦。那我请问你,我问你一句话,那颗粽子会熟吗?会,熟一半,外面怎么样?会熟。里面怎么样?冰冷的。人的内心里面那个人我执太强了,太强了,它需要时间的,釜底抽薪的时间,要慢慢慢慢……就像粽子,要先拿出来退冰(解冻),退冰需要什么?需要一点时间。人要慢慢慢慢地,从凡夫到圣人要慢慢地培养,长养圣胎啊,让根熟的众生一步一步来。诸位,所以说,什么都不懂,就像往生的阿美,以前住在讲堂。阿美你以前怎么修行?人家说打七七四十九天禅七。我说:你去那边,你什么都不懂?我不懂。禅七是什么?她说:我不知道啊。你参加七个七喔!对呀。喔!实在太厉害!怎么参啊!她说:参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,我怎么会知道什么叫做本来的面目呢?参狗子有没有佛性?我怎么会知道那只狗有没有佛性?怎么会问我呢!我说:你四十九天坐在那里做什么?我不知道啊!我都念阿弥陀佛!那是禅七呢!你念佛?没办法啊,参不到,我自己阿弥陀佛……你真的跟人家坐在那里四十九天?我说:这样,你很行!所以用这个粽子来比喻,就是说:人类无量劫来,那种人执,我、法二执太难,所以它这个粽子拿出来的时候,要先退冰(解冻),退冰以后,用电锅下去蒸,对不对?会不会熟?里面熟,外面也熟。对不对?所以先退冰,人执、我执没有退冰,你怎么去蒸啊?

所以在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讲了一件太棒的话:若修行者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不够资格住兰若。哇!一针见血!如果一个修行人,还存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,寿者相,还不能单独一个人去住兰若。何以故?不得离相故。没办法离开这个相,哎呀!你看这个,这个多厉害啊!它的意思就是你一定要住僧团,你没有办法离相,你就是一定要住僧团,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,要等待那个开悟的因缘,把它拿出来,退冰,今天叫你少一点烦恼,退一点冰,明天少一点法执,又退一点冰。放着,慢慢退冰,慢慢退冰……到了有一天,师父突然在讲华严一真法界,一刹开悟见性了,见到一真法界了,全部里熟、外熟,根性统统熟,就是根熟的众生啊,所以这个薰习有多么地重要!我这样比喻你听得懂吗?喔,对呀,所以你偶尔打一次佛七,那个没效啦。说:打得念头死,许汝法身活。我:你这个一句是稳死的,念头怎么打死啊?妄念本来就空,你打死妄念,还有真心吗?把不开悟的话贴在禅堂,贴在念佛堂,打得念头死,许汝法身活。那一句是误导众生的,不开悟的人。这念头本来就不存在,你为什么打死它?打得念头死,许汝法身活。念头怎么能够打死?打死妄念还有真心吗?当然没有,是不是?杀死所有身体的细胞,你还能活吗?好的细胞的坏细胞统统杀死,你能活吗?对不对?所以,悟跟不悟是完全不一样的境界,不悟就会误导众生,所以我们要了解,听经闻法的重要,它就是一只指南针啊,知道吗?他就是一直指南针。

“云何出世间智?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,希望计著”:以二乘观阴、界、入,因缘、四谛等,皆不出于总别相观,总相观跟别相观,而证种种智慧,故(所以)说“堕自共相”。以堕自共相,故(所以)厌三界生死,不达唯心,计有实法可断,有涅槃可证,所以说“希望计著”。“观无所有法”:观一切法本皆寂静,无所有,无有一相可得。“离有无品”:离于有无二种妄见。“如来地,人法无我”:得如来地,证人法二无我。“缘自得生”:缘自得法而生此出世间上上智。由于此断障证真之智,皆是从自觉境界中流出,所以是“缘自得”法而“生”(而流出)。记得,刚开始如如不动,你会有一点辛苦,久了,你内如外如,证得一切法空性,统统如,你就很自然,刚开始保持如如不动,有一点勉强,到最后,到哪里统统是如如不动。诸位,世间人,生灭的世间人受到委屈,怎么样?他有申诉的余地,他会申诉,会平反,诸位,出家、在家,真实的修行人受到委屈,刚好修行,这就是: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,叫做“大雄宝殿”。不是那个灰熊,或者北极熊那个“熊”。对不对?叫大“雄”。所以说世间人受到委屈,要平反,要申诉,修行人刚好不一样,这正是修行的时刻,把委屈消化了,把冤枉消化了。是不是?你也不觉得冤枉,是不是?所以说修学圣道的人,哪一种情形都算是修行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,彼智有三种,谓世间”智、“出世间”智、及“出世间上上”智。“云何”为“世间智?谓一切外道”及“凡夫,计著”一切诸法之性,戏论“有无”,名为世间智;“云何”为“出世间智?谓一切声闻、缘觉”之人,“堕”于阴界入之“自共相”妄想,虚妄“希望”离生死、证涅槃,“计著”诸法为实,不了唯心现量境界,名为出世间智;“云何”为“出世间上上智?谓诸佛菩萨,观”一切法皆寂静“无所有法”,彻“见”一切法“不生不灭,离”于“有无”二“品”之边见,得入“如来地”,证“人、法”二“无我”及“缘自得”法而“生”此无上觉智,是名为出世间上上智。

802页【大慧,彼生灭者是识,不生不灭者是智。复次,堕相无相,及堕有无种种相因,是识;超有无相是智。复次,长养相是识,非长养相是智。】

大慧,说:九法界,怎么样?凡夫和二乘人用的心,叫做“生灭心”。生灭者是识,叫做“识心分别”,他用的是分别心、执着心,彼生灭者是识,意思就是彼用生灭心修行是识,而佛界是不生不灭,他是智慧的,就是令心无所增减。复次,凡夫和外道,不是堕入有相就是无,有、无二见,有相,要不然就是无相,以及堕有无种种相因。意思是有、无二相之因的计著,叫做堕有相或者是无相种种的因的计著,这是识。只要堕有相、无相、有见、无见,怎么样?统统是生灭的意识心,超有无,这个才是智。

复次,长养相是识,因为菩萨还没有证得到如来果的时候,他精进、精进、再精进,取精进心来长养自己的真如自性,这就是仍然还没有脱离凡圣的情量,因为有东西呀,我要精进、我要再精进,真如本自具足的,是不是?所以“长养相”是什么意思?有增有减名为“长养”,有进有退叫做“长养”,长养的意思,统统站在正面的,就是增益的,叫做“长养”。所以我们讲“长养圣胎”,当然还没有达到佛的不生不灭的境界,接下来,而如来的境界是非长养相,那是不增不减的,不垢不净的,不来不去,不一不异的,意思就是没有取,也没有对待,完全来自一颗自觉圣智,所以如来因为流露于自觉圣智并无增减,所以非长养相是智。简单讲,有增有减叫做“长养相”,无增无减,就是佛的相,这一段是讲,究竟佛的圣境,为智慧,其余统统叫做识。

整段把它贯串一下,说大慧,彼九法界,包括凡夫、二乘、外道,统统用的都是妄见生灭的意识心,唯有佛界不生不灭,这是一种智慧,佛的智慧。复次,凡夫外道堕有相、无相,以及堕有、无种种的相因,有相、无相的两种相的因的计著,这是生灭的识,超有无相,这个才是智慧。复次,菩萨往往鼓励取精进心,这个还是未脱凡圣之情量,所以长养相、增益相,这是识心分别,如来不取,不对待外面,来自于自觉圣智,所以如来证得自觉圣智,非长养相,这是智。

【诠论】以上说明的是智的种类,从此以下开始分别解说何者是识,何者是智。这里说明的智与识之别,皆是以凡外二乘之智为识,而以出世间上上智为智;这是由于凡外二乘皆不出于分别,故是识,非究竟真智。佛如是开示,令行者依智而不依识。

【注释】“彼生灭者是识,不生不灭者是智”:由于凡外计法有无,二乘依于四谛、十二因缘,而不了自心现量,然皆不出生灭之法;今佛以自证之不生灭究竟之境界而观,则见彼生灭著实仍是识,而不生灭者方是智。“堕相无相,及堕有无种种相因,是识;超有无相是智”:“相无相”,有相无相。谓凡外各执有无,二乘著空厌有,皆属相无相的范围。“因”,这是指有、无二相之因。外道以种种邪因为“有、无”之因,如胜性、微尘等。而二乘以惑、业为染净之因,即(也就是)六识、三毒等。所以在座诸位,为什么有五种缘起?一、业感缘起,这就是小乘专门讲的,是讲六识三毒,业感缘起,“三毒”就是业,“六识”就是业,业感缘起。二、如来藏缘起。三、真如缘起。最后一个“法界缘起”。还有一个,中间一个,叫做“阿赖耶缘起”。业感缘起、阿赖耶缘起、如来藏缘起、真如缘起、法界缘起,《华严经》讲到最后,万法都是法界,层层无尽,环环相扣的法界缘起,就越讲就越广,所以单单一个缘起法,缘起性,就讲了五种。业力所感召的,就是离不开三界六道轮回。阿赖耶缘起,就表示染境。如来藏缘起,万法都是如来藏,真如缘起,就是禅宗讲的单刀直入,完全就是即心,就是佛了,万法都是真如了。那法界缘起就讲得更透彻,万法是一真绝对的法界,但是法界也离不开缘起。邪正之“因”见虽殊,然而却皆不离相与无相之分别,是故仍属于识,未达于智;唯有佛之离有无相,方是智。

“长养相是识,非长养相是智”:“长养”,即(就是)佛在前面所说:“色等长养心”是也。凡是假借外尘,有待于外尘资养于内者,即(就)是识;若无所资(对)待的,自得于内者,方是智。这一句话重点在哪里?重点就是佛证得唯心无境,跟境界没有任何关系,从另外一个角度说,什么境界对佛来讲,统统是如如不动,五蕴身,外在的正、依二报,五蕴身的正报,外在的依报,对佛来讲都是空性的东西,哪有什么境?哪有什么内?什么外?统统没有。所以自得于内者,方是智。所以怎么样能够得到智?万相当下即空性。保持心如如不动,这个就是究竟的智慧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,彼”九法界有“生灭者是识,”佛界“不生不灭者是智。复次,”凡外“堕”有“相无相,及堕有无种种相”之“因”之计著者“是识;超”越“有无相”者,方“是智。复次,”取外尘而得“长养”增益之“相”者,“是识”,不取、无待外,“非长养相”者,方“是智”。

803页【复次,有三种智,谓知生灭、知自共相、知不生不灭。】意思就是:佛有三种智慧,看义贯。【义贯】“复次”,佛“有三种智,谓知生灭”之智、知道什么是生灭,知道生灭之智有什么好处呢?就是放下,知自共相,“知自共相”之智、有什么好处呢?证得万法空无自性,以及“知不生不灭”知不生不灭有什么好处?就是自觉圣智之(的)智慧。虽然是知生灭,知自共相,知不生不灭,都有各自很深的涵义,知生灭者,就知道那个不可取,知自共相,了悟万法空无自性。知不生不灭,即直接单刀契入佛的究竟自觉圣智。

【诠论】这是佛所独具的三种智,以此三智而能了知前面所说凡圣三种智(世间智、出世间智、出世间上上智)所知之(的)境界。犹如佛有五眼,而能圆知一切凡圣境界一样。此谓凡愚依著世智,以不知生灭本空,故堕有无见;二乘以不达自共相皆悉一如,故(所以)堕自共相计著;而菩萨之未证不生灭性者,则长养进心,未脱凡圣情量。佛以自觉圣智,知此等境界,原是真如所现,本自空寂,无生无灭,超心意识,离凡圣见;如是即显佛智圆明,所知大备,不同于二乘与凡夫,各知一端。然而佛之此三种智慧,体唯是一,用即有三,这便是即一而三,即三而一,故为圆满通达无碍之真智。

【复次,无碍相是智;境界种种碍相是识。复次,三事和合生,方便相是识;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。复次,得相是识;不得相是智: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,如水中月。】

这一段讲的特别好,很清楚地就知道什么你要放下,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。复次,什么叫做“无碍相”呢?就是彻见一切法无碍,为什么要彻见一切法无碍?因为彻见一切法都是空相,不相妨碍之相是智,也就是说你的生活,就觉察到万法都是空相,没有任何东西来障碍你,为什么?如果你有相的执着,就会有障碍,可是这个没有,不相妨碍,无相障碍,就心无所住,这是智慧。如果有凡圣染净的境界,种种互相障碍之相,这个是生灭的“识”。复见三事,“三事”就是根、境、识和合,叫做“三事和合而生”,就是见到实在是有根、境、识和合而生的种种分别心,方便相是识,因为这个自共相,然后用这个总相念、别相念,天台宗,我们纲要都讲过,总相念、别相念的观智来观它,方便相是识,也就是有能观智、所观的相,这个就是“识”,洞了实没有三事和合,也不借重种种的方便。因为因缘和合叫做方便,洞了没有根、境、识的三和合,也从来不假方便,单刀直入、契入,顿见诸法本来怎么样?自性相,这个就是智慧。

复次,怎么样?得相是识,“得相”就是,凡夫以及三乘人都认为有所得相,这个是生灭相,说:得相是识,不得相无有少法所得,也就是不生灭,不得少法之相,这是智。知道就是真空,而且是空到彻底,叫做“毕竟空”。所以不得少法,无所得,就是不生灭性,这个就是智。自得圣智之境界,乃是不出也不入,这里用一个比喻,比喻得太好了,就像月亮,水中的月亮,后面补四个字更清楚,“实无往来”,水中的月亮,没有往,也没有来,意思就是说水中本来就没有月亮,对不对?那是上面天空影现下来的,它可以随缘而现,虽现但是其实也没有往来,犹如水中月实无往来。诸位!万法是空性,其实也像水中月实无往来,这是事相上也是实无往来,本体界也是实无往来。所以说:讲“求涅槃”有两个角度。

那么整段把它贯串一下,复次,当我们撤见一切法不相妨碍之相,这个是有智慧的“智”,如果是染了凡夫染净境界,种种互相障碍之相,这个就是“识”,意思就是只要你有识心分别,你就一定会有障碍,通不了你那一分执着。复次,你看到有六根、六境、六尘和合所产生的六识,这是方便和合而生的,这是一种方便的和合而生,然后呢?用这个方便破取~怎么样?能观智、所观境、总相念、别相念,那么用这种方式,能观、所观,这个是“识”,洞了实~如果你彻底了解这根、境、识三个和合,也不假种种的方便,单刀直入顿见诸法本自性相,空无自性,这个是“智”。复次,这些凡夫跟三乘人有所得,统统叫做“生灭的识”,而唯佛究竟无所得,不生灭,无有少相可得,这是“智”。自得圣智之境界,乃是不出不入,就像如水中月实无往来。

【注释】“无碍相是智,境界种种碍相是识”:“种种碍相”,即是前面所说之知生灭之智;以其未达缘生之相本空,故(所以)成碍相。今以佛智观之,照见如如,故碍者为识,无碍者方为智。所以我们为什么会心闷闷的?莫名奇妙地就陷入低潮?这个就是“识”,我们不知道它什么原因,为什么这么忧郁?为什么这么恐惧?为什么?因为这个无量亿劫来对真理不透彻,虽然对真理有所认知,可是呢?熟,根熟,根器不够成熟,仍然晃动于生灭的假相里面,所以这个莫名奇妙心就闷闷的,所以你常常讲说,听到说:我心闷闷的,而不知道为什么?就是这样子,没有任何的原因。“三事和合生,方便相是识;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”:“三事和合生”,即(也就是)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之(的)自共相。此等自共相之见,二乘以总相念、别相念观智破之,就是总观智、别相智来破之,故(所以)称为“方便相”,亦即也就是说,他认为有在修行,以观智方便得破之相。其实万法本来空相,为什么要用智慧再去观照呢?而佛以无上真智照了,迥脱根尘,实无三事和合,亦不假方便,顿见一切诸法本自性相,如此则是智。“得相是识,不得相是智”:“不得相”,即(就是)前面所说之不生灭性。因为凡夫、三乘,皆有所求、有所得;佛以智照了,体本不生不灭,无有能证所证,能得所得,因此,有所得是识,无所得是智。

【义贯】“复次”,彻见一切法“无”相妨“碍”之“相是智”;所以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就是这一句。妨碍就是挂碍觉诸凡圣、染净等“境界”有“种种”互相障“碍”之“相”者,便“是识”(妄识分别)。“复次,”见实有根、境、识“三事和合”而“生”之自共相,然后以总别相观智之“方便”而破其“相”者“是识”;这个“总别相观智”,为什么用一个“智”?那是因为在二乘人的角度,认为那是一种智慧,这里稍微提醒一下,其实这里是“识”,并不是真正的佛的“智”洞了实“无”三“事”和合,亦(也)不假“方便”,顿见诸法本“自性相”者“是智。复次,”有所“得相是识;不得”少法之“相是智:”以“自得圣智”之“境界”,乃“不出不入故,”犹“如水中”所现之“月”,实无往来,水中亦(也)无月,然却能随缘而现。

【诠论】本节最后说:佛所自证之自得圣智境界所现报化身,如水中所现之月,实无出入,亦无来无去,然能现一切境界,而度脱众生。然而以实言之,不但佛之境界如水中月,无出无入,亦无来去,即众生之六道境界,亦如水中所现之月,实无出入,亦无来去;以佛与众生,皆同一如故,故(所以)凡圣所现一切境界,实皆同其不生灭性。然以众生不了此故,枉造诸业,枉受生死。诸位,这里有一句话,怎样可以单刀直入就了生死?记得,师父这句话就是关键,见一切相平等如梦幻,这样一句话就解决了,见一切相平等如梦幻,没有能所的东西。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采集业为识,不采集为智。观察一切法,通达无所有,逮得自在力,是则名为慧。】

这个是说,当你的六根对前面的六境,起种种的攀缘,这个“采集”就是起重重地善、恶的念头,采集就变成善、恶生死的业,为识。诸位,简单讲“攀缘心”就是生死业,你记得,直接了当就是说,那一颗攀缘的心,就是你生死的业,那么我们现在要了生死,就不得用攀缘的,要用真如的心,所以不采集,采集怎么样?“不采集”就是不摄取外境,了境本空,平等如梦幻,怎么样?不采集为智,所以我们的心没有妄动,没有攀缘,是有智慧的人。“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,逮得自在力”就是无功用道的神通力,用而常寂,是则名为慧,当然就是一种智慧。“逮得自在力”是什么?意思就是,到了有一天,无功用行,用真如自性,所显现的体用一如,那么神通自在,用而常寂,寂而常照,是则名为智慧,这个就是智慧。

【注释】“采集业为识,不采集为智”:“采”,就是采取,谓(也就是)根对前境,起念攀缘。“集”,就是积集,招集。“业”,就是善恶生死之业。谓根对于前尘,而生攀缘、取著,广事采取,积集于心,招生死果,即名为识。“识”,就是分别义。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伽经一二三四目录 01-107(未完)

楞伽经107:二乘人以味着三昧,饮寂灭酒,睡无为床,所以乃至劫尽也醒不过来

楞伽经 108:每一句话都代表业力的因果,你绝对守口如瓶,学佛道首重要结善缘

楞伽经 109:无明为父,贪爱为母,贪爱一次就滋润这个业又一次

楞伽经 110:音声它是一个重要的果报,我们讲话的当中要用柔软语、安慰语

楞伽经 111:一个人如果不能记取以前的错误,他就会被因果重复地惩罚

楞伽经 112:学佛要有保任的功夫,契入无漏界的人不受语言、文字的影响

楞伽经 113:如果你不执着外境,心中就没有妄想,什么事都没发生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